时间:2010-08-05 14:3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杨凌青 查看:次
“五十年不遇”,“百年不遇”,“超历史高温”,“史无前例洪水”……不管是中国的南方、北方,还是地球的东方、西方,乃至遥远的北极,这些极端天气的形容词开始频繁出现。气候到底怎么了?如何应对呈现常态化趋势的极端天气?
中国:
北方是暴雨,南方是酷暑
4日夜间到5日凌晨,吉林省中部和南部大到暴雨,鸭绿江、图们江流域降雨量均突破历史极值。吉林省气象台将暴雨蓝色预警提高到黄色预警。
“暴雨强度高、历时长、落点重复”,“洪水迅猛、量级超高”,“城镇内涝与外洪并发”——吉林省省长王儒林用三个“史无前例”,来形容这场自7月下旬以来吉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
正在与历史罕见洪水搏斗的不仅仅是吉林。
昨日,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已下发紧急通知,“全省动员”迎战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强降雨。7月份,辽宁省平均降水量比往年多了四成,已被气象部门界定为异常气候。
昨日上午,黑龙江省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河北省气象台连续两次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中央气象台4日发布暴雨黄色预警,未来24小时,华北、山东、东北等地将有大到暴雨,中国气象局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北方深陷洪水灾害的同时,中国南方却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
4日,三湘大地迎来今夏最炎热的天气,最高气温飙升至40摄氏度以上。高楼林立的长沙城笼罩在闷热的火炉之中,由于全省多处出现40摄氏度以上高温,湖南省气象台8月3日和4日连续发布两个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酷暑不仅仅出现在湖南。郑州最高温度38.9℃,创下近40年来的同期最高值。江西省34个县最高气温超过40℃,遂川县41.2℃。刚刚走出洪灾的南方各地,正经受着“火炉”的“烤”验。中央气象台监测资料显示,昨日,我国南方大部地区和新疆等地仍维持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新疆吐鲁番地区和南疆东部、重庆大部、江淮南部、江汉南部、江南大部等地的最高气温达37-39摄氏度,浙江和江西局部地区超过40摄氏度。
地球:
一半是洪水,一半是火焰
值得注意的是,极端的洪水和百年不遇的高温不仅仅出现在中国。有人说,今年的地球,一般是洪水,一般是火焰。
8月2日,莫斯科气温36.8摄氏度,超过了1936年8月2日创下的36.7摄氏度的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持续的高温,让莫斯科面临130年来气象观测史上最热的一个夏天。乌克兰首都基辅创下自1881年来最高气温。葡萄牙中部气温一度高达43摄氏度,连首都里斯本也一度达到40摄氏度,几乎赶上了向来炎热的“中东天气”。
与此同时,日本气象厅则宣布,日本近日进入了日气温35℃以上的“猛暑日”在逐年增加,从1999年到2008年有400天,是30年前的4倍。今夏,日本各地持续约半个月的高温天气已造成上万人中暑,200多人因此死亡,打破多年记录。
在将人们推入“火炉”的同时,极端天气还让人体验了水的无情。在向来少雨的巴基斯坦,连日暴雨及洪水造成上百万人无家可归,8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引发各种事故,已造成1400人死亡。
而在南美洲的秘鲁却出现多年来罕见的零下22℃低温。在人们印象里很少与“严寒”挂钩的南半球国家,却纷纷遭遇数十年不遇的极端寒冷天气。
原因:
一半是天灾,一半是“人祸”
极端天气为何越来越频繁?一系列的“水火”乱象迫使人们追问:“这是为什么?!”
专家们有的说是大气环流异常所致,有的说全球变暖可能是罪魁,还有学者认为是厄尔尼诺现象在捣乱,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但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天灾”中,有很多“人祸”的因素。
日本专家认为,地球温室效应加重后,酷热、暴雨和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出现几率就容易增加。
德国与俄罗斯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研究北极圈地区的树木年轮,证实近20年来北极部分地区温度明显升高,但太阳对北极夏季温度的影响减弱。有人据此推断出,很可能是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影响到气候和天气的极端变化。
“全球范围的历史观测数据表明:至少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洪涝、干旱、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的解释是: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大量消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发生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大气中能量场分布变化,降水时空分布发生紊乱,进而出现旱、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现象,导致飓风、台风频发。
应对:
一边抗大灾,一边防大灾
乱了套的极端天气,让人们措手不及,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损失和灾难。气候变暖正在通过影响一些极端天气或气候极值的强度和频率,改变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从而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酷热造成俄罗斯约1000万公顷粮田绝收,甚至引发国际玉米价格飙升。高温引发山火肆虐,莫斯科数日来笼罩在烟尘之下。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基本用不上冷气的俄罗斯,冷气空调被人们疯抢,电扇的价格连涨6倍,看得人心惊肉跳。从未体验如此酷热的俄罗斯人还纷纷跳入河中降温,据称因此造成全国2000多人溺亡。
有分析认为,今年地球或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可能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并推测未来的全球气候会更加极端化,甚至达到人们难以承受的地步。对此,清华大学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所副所长刘德顺说:“与其担心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会达到人们难以承受的地步,不如尽早采取卓有成效的减排措施,为子孙后代留下唯一的地球村。”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常态化”趋势,亟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水利部副部长刘宁认为,这无疑给未来的城市建设敲响了警钟: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单纯追求GDP是不行的,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思路,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其出路就在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
“科学地防灾减灾,非常重要。”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呼吁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评估制度,逐步健全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综合新华社、《瞭望》、《人民日报》等报道
延伸阅读 >>>
全球极端气候回顾
极端气候事件是指天气(气候)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在统计意义上属于不易发生的事件。通俗地讲是指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
美国卡特里娜飓风 2005年8月25日,“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佛罗里达州。29日飓风卷土重来,再次以每小时233公里的风速在美国新奥尔良外海岸登陆。此次飓风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印度洋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大地震,并引起强烈海啸,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15.6万人死亡,是人类历史上死伤最为惨重的海啸灾难之一。
秘鲁大雪崩 1970年5月31日,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区发生了巨大雪崩,雪崩将瓦斯卡兰山峰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毁,造成2万居民死亡,受灾面积达23平方公里。
北美黑风暴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黑色风暴。大风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
责任编辑:杨凌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