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9-19 10:09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作者:大江网—江西日报 查看:次
南昌县是江西省首个跻身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县,且排位连年前移,一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素有“江西第一县”的美誉。
在较高平台上再度谋求跨越式发展,无疑是一种更高难度的挑战。在一次次思想观念碰撞中,用辩证的思维实事求是照镜子、找差距,用世界的眼光谋求经济社会发展新方略、新路径,南昌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径越来越清晰:快速发展是前提、协调发展是关键、持续发展是目的。坚持“好”字优先的基本原则,坚决防止片面求“快”而忽视“好”的倾向出现,在“好”的基础上,把握发展节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于是,建设新型工业化标志区、新型城镇化试验区、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低碳生态经济先行区成为南昌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方向,南昌县的目标是,用三至五年时间,奋力冲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的50强。
思路决定出路。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4.43%和47.56%,两项指标的总量首次双双跃居全省县域经济的首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0%。
在“好”与“快”的辩证中寻找突破口,已成为南昌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金钥匙。
以大项目为支撑,延伸产业链条,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盘子里,南昌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南昌县才刚刚起步。
在新的起跑线上,是图速度、贪规模、顾眼前,还是求质量、上水平、谋长远,以强劲的内在动力实现提速、增效、可持续发展目标?南昌县选择了后者。
起步的强劲动力必须依靠大项目推动。5年前,南昌县内的小蓝经济开发区以建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突破口,目前已先后引进江铃发动机、伟世通汽车空调等80余家汽配企业,产品畅销国际国内市场,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基础牢,后劲足。今年7月18日,江铃小蓝基地30万辆整车项目正式落户,美国、法国等地的知名汽车企业纷纷派人前来洽谈投资合作事项。汽车产业不仅成为小蓝的亮丽名片,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强势产业群。
用世界的眼光,挖掘独特的资源优势,谋求支柱产业集群式发展,南昌县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新路。
世界500强企业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先后在小蓝投资兴业之后,逐年增加投资,生产的碳酸饮料销往全国,走向全球。美国FDA委托检测机构对小蓝水质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在196项指标中,194项优、2项良,这是百事可乐有史以来在全球得到的最好的水检结果。今年,这两家企业再次投巨资新建了果汁生产线。
以水招商,南昌亚啤、福建达利、天津宝迪等一大批食品企业纷纷抢滩,如今小蓝已成为江西省食品产业基地。目前,开发区拥有食品生产项目70个,其中投产企业46家,去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9亿元。
“好”字优先,就是质量优先、效益优先,可持续发展优先。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南昌县又施“忍痛割爱”之举。开发区成立之初,由于门槛较低,大批企业涌入,有的企业有买地的钱却无建设厂房、投入生产的钱,使近年来开发区一边是“晒地”现象严重,一边是优势企业无地可用。
对此,南昌县下狠心“收复失地”,开发“晒地”。去年下半年以来,南昌县对占地又无力开发的项目,采取收储的办法,再转让给优势项目;对有技术又无开发能力的企业,采取政府统一建厂房再租给企业使用;对重大企业的“晒地”问题,则由政府牵线搭桥,引进项目“腾笼换鸟”……
随着用地难的瓶颈逐步突破,土地利用价值快速上升。达利集团进驻小蓝开发区与政府的合同中明确规定,企业投产后每亩土地提供的税收不低于40万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错位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全新的城市经济产业区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需求,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南昌县作为省会城市的近郊县,按常理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然而,在去年全省小城镇建设评比中,南昌县仅居第18位,这与全国经济百强县的位置不相称。
对此,南昌县的决策者进行了深深反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难道仅仅是盖几栋高楼、建几片住宅小区?病根在于以往的盲目扩张,表面上看,城镇面积虽然扩大了一倍,但基础设施跟不上,缺乏城市经济元素和发展后劲。
破题之道在于与南昌市区实行无缝对接,同时在城市经济中实行差异化发展。国际国内的知名规划大师来了,沿迎宾大道和南莲路之间描绘出了6平方公里的新城蓝图。这可是南昌县人民做了10多年的新城之梦,如何在“好”的基础上崛起一座新城?
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由过去的先卖地再建城改为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以此带动土地价值的提升,促进造城水平的提高。县委、县政府明确规定,老城区的学校、医疗、文化设施等公共产品优先进入新城,县中医院、第三中学、采茶剧团、电视台、文化馆等单位将率先入驻。与此同时,与南昌市错位发展的休闲、旅游、购物等新兴产业同步发展。目前,该县已有2家五星级宾馆和1个建筑面积为1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先后开工建设,总投资达30亿元、被称为江西“迪斯尼乐园”的茵梦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正在进行开工前准备工作。投资达1.7亿元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更是使南昌县的城区绿了起来。
不因眼前的小利影响长远的大利,不让一时的“财富”变成未来发展的“包袱”。南昌县坚持对历史负责的基本要求,从今年起,沿赣江南侧储备了目前价值300多亿元、20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待条件成熟后再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用现代化理念发展农业,引导农民闯市场,实现增产增收目标
南昌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现有耕地保有量112.5万亩,年产商品粮超过8亿公斤,同时提供生猪180.96万头、家禽3661.24万羽。
一个农业大县,调结构、夯基础、促转变的着力点该放在哪?近年来,南昌县选择的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用现代理念促进新型农业产业化建设。
卢国平创办的国旺集团公司,就是用工业化理念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化的典范。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把2万亩“吊脚田”集中经营,推广优良品种,采用机械化耕种,经济效益翻了一番多。
在国旺公司等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3.4万千瓦,农机耕作面积153.5万亩、收获面积123.5万亩,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7.6%。
农业增效仅仅是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农民增收才是目的。南昌县立足发展食品加工业,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煌上煌集团形成了从屠宰、冷冻、加工、配送一条龙式的畜禽产业链,仅年加工鸭的能力就达4000万羽。目前,南昌县已建成特色规模种养基地51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5家,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跟着市场走,与国际农业产业接轨,南昌县把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与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结合起来,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如今,全县每个乡镇都建立了垃圾集中处理站,每个村都配备了垃圾中转车,农村垃圾通过无公害处理,转换成沼气、有机肥,全县发展绿色食品126个,无公害产品62个,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经济效益成倍增加。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南昌县在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走生态、低碳之路,从表面看投资要大一些,但是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生产环境改善了,新型农业产业化道路也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大江网—江西日报